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成都旅行美食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成都旅行美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鹃城牌 酱料 郫县豆瓣酱 精致竹笼装 四川特产川菜之魂1kg
2、老秀馆 蜀锦丝绸卷轴挂画中国风四川特色礼品送老外礼物外事纪念品出国礼品 初春
3、蒲议 四川成都蒲江特产 苕酥糕点米花糖袋装 混合大礼包休闲酥420g
4、张飞牛肉干 熟食肉类 四川成都特产 熟牛肉散装什锦大礼包 十味量贩礼包500g
5、竹编装馒头馍筐纯手工天然材质四川特产收纳洗菜筲箕簸箕特色手工 竹心三件套25.28.31
2名烟。比如骄子和天子烟。
3名茶。比如灌灌茶和明前茶。
4火锅底料配方独特美味哦。
5香肠腊肉远近闻名。
6牛肉干花生米。
10蛋烘糕真的好好吃哦!欢迎大家来成都玩。
第一:郫县豆瓣,做川菜必不可少的佐料。
第二:新繁泡菜,酸酸甜甜的非常下饭,我最喜欢吃泡青豆,非常脆爽。
第三:张飞牛肉,历史悠久,色香味俱全。
第四:老腊肉,成都的烟熏老腊肉煮在锅里,远远就能闻到香味
第五:唐场豆腐乳,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一、夫妻肺片
四川特色美食不得不提夫妻肺片,据说是一对夫妻发明的美食,真的超级下饭,所以在成都的饭桌上经常能够看到。夫妻肺片里没有夫妻,夫妻肺片里也没有猪肺,但是!有好吃的牛肉、牛肚和牛舌,色泽诱人,里面的配菜也很丰富,都切成了薄片,跟红油拌匀后,入口麻辣鲜香。
二、担担面
担担面是四川小吃中的代表性食物,在成都上大学时,小编我第一吃担担面,记得非常小的碗,面是干捞放碗里再加臊子,有碎肉臊子包括碎牛肉或碎猪肉,还有黄鳝臊子,也有肉沫黄瓜丁丁等等,基本上每个人都是一次吃三碗不同的臊子面,那味道真好真难忘。
三、龙抄手
四川成都的抄手,差不多等同于北方的馄饨,似乎皮更厚一些,四边形,放馅儿卷成圆筒再两头沾水捏紧,肉馅儿和混搭馅儿都有,皮薄馅嫩,爽滑鲜香,醇香可口,主要食材有面粉,猪腿肉(猪绞肉)等,口味有红油抄手,清汤抄手,鸡汤抄手等。
四、钟水饺
钟水饺是四川省成都市的一道特色小吃,蘸料甜辣带着蒜蓉辣椒的味道,水饺里面包了满满肉,纯猪肉馅不肥不瘦,馅里没有菜,上桌时淋上特制的红油,其中酱料是钟水饺的灵魂所在!酱料用生抽、香菇水、香叶和红糖,浓稠香甜,再拌上蒜水和自家的红油,口味平衡而饱满,特别好吃。
五、韩包子
我们成都最有名的自然是韩包子,百多年历史,从几毛钱一个吃到3元。小编我最喜欢吃没有葱的韩包子,***馅儿,鲜嫩多汁,肥瘦相间又而不腻,亮点是馅儿多,满当当的裹在薄薄的松软的面皮里,一口下去,满嘴肉,足料的肉馅混着油汤汁的面皮,咀嚼中满足不断感叠加扩充,于是一口接一口停不下来。
张飞牛肉是四川阆中牛肉加工厂的传统美味之一,色、香、味俱佳,这种干牛肉早在40年代就获得成都工业协会优质产品银奖。因肉干而不硬,润而不软,外黑内红,故称“张飞牛肉”。剖其横格,轻撕切面,如银丝松针相联,细细咀嚼,其味无穷。1998年获中商部优质产品奖,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铜奖。
郫县豆瓣是郫县最著名的土特产,有着三百年年的悠久历史,它以一套精细、独特的传统工艺天然酿造制成,具有瓣子酥脆,酱脂香浓郁,红褐油润,辣而不燥,回味醇厚悠长的的特点,既是烹制川菜必备的调味佳品,用之成菜,格外提味增色,既是烹制川菜必备的调味佳品,用之成菜,格外提味增色,又可直接佐餐,使人食欲顿开,口舌生香,在中华饮食界早已赢得“川菜之魂”的美誉。以前,老四川人待客的时候桌上都会有一道跟腊肉有关的菜肴。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腌制和食用腊肉的传统却保存了下来。
腊肉是四川人非常喜欢的一种腌制食物,过年过节、红白喜事,桌子上都少不了它的踪影,色泽金黄,味道香浓。
蒲江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形成“蒲江猕猴桃”“果形美观、香气浓郁、酸甜爽口、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独特优良品质的重要基础,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蒲江猕猴桃”已成为继“蒲江雀舌”后,我县又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绿色名片,形成了“金艳”、“Tingo”、“五面山”等一批代表蒲江优质生态农业的高端品牌,全面启动了“蒲江猕猴桃”证明商标申报工作,并力争2年内将“金艳”打造成为国家驰名商标和国家名牌产品。
米花糖是蒲江县的名特产品,民间俗称"谷花’。传在清代咸丰年间即有制作,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蒲江亦被人们誉为“中国米花糖之乡”。蒲江米花糖,以其色泽洁白、香甜酥脆、爽口化渣、食后有稻谷清香余味等特点,深受人民大众喜爱,是旅游、休闲、馈赠亲朋好友的理想食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成都旅行美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成都旅行美食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bbingyang.com/post/7781.html